新华网郑州10月19日电(记者桂娟)“校氏族源鉴定会”日前在河南省中牟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原所长杜荣坤,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内蒙古大学教授薄音湖等5名专家,一致认定中牟校(读xiao)姓居民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孙,并在认定书上签名。
杜荣坤等认为,河南校姓族源是蒙古人,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认定书起草人、20多年来一直从事蒙古族研究的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任崇岳说,过去在中国内地特别是中原地区一直没有找到术赤后裔,此次通过近两年的研究考证,终于在中原地区找到,实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
他说,术赤是成吉思汗的大儿子,他的儿子拔都的后人在民族大迁徙时期,来到了地处中国腹地的中原地区。
在中牟县东漳东村、校庄、大洪、大衡庄、邵岗等30余个村庄,目前居住着约5000名校姓居民。此前,他们户口簿上的户籍显示为汉族。
中牟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校文学已关注自己的姓氏多年。他说,1935年的中牟县志记载,中牟校姓来自蒙古高原,他们的迁徙和一个叫“木交王”的蒙古贵族有关。
祖辈的传说和遗存的风俗,让校姓人常常为自己的身世困惑:祖辈相传中,他们认为自己是来自内蒙古的“皇族后裔”,但一直没得到确认。而《百家姓》有504姓,也没有校姓。
此次5名专家认定校姓族源,主要依据是中牟县东漳东村南保存下来的一处校姓祖坟上的清代乾隆时期墓碑。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漫漶不清,但多半尚可辨识,石碑上有“元时其先藩服食邑山西洪洞县浩繁”等文字。
碑文透露出大量历史信息:山西洪洞县的校姓是元代朝廷的藩服。藩服的原意是指离王畿最远的番属,这就意味着校姓人乃是元代天潢贵胄。“食邑山西洪洞县”等文字说明校姓系术赤之子拔都之后,原系勋贵之家,只因朝代更迭沦落为普通百姓。
杜荣坤说,碑文很有说服力,证明元末明初由晋宁路迁出的校姓系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孙,这对于研究成吉思汗子孙史很有价值。
任崇岳说,现在河南的蒙古人族裔有十几万人,在蒙古人进入中原后的六七百年间,与汉族人民长期相处、通婚,在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都与汉族没有区别,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由50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原标题:专家认定河南中牟校姓系成吉思汗后裔)